上海汽车出口迎爆发期,抢占新能源赛道先机

变化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在外国汽车制造商极难进入、本土品牌几乎一统天下的欧洲市场,中国车突然冒了出来。一位英国记者讲述自己选车经历时说:“欧洲市场上最吸引人的一些电动汽车,要么是中国制造(特斯拉),要么是中国品牌(上汽MG)。”

如果说个人感受不足以描摹全貌,统计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翻了一番。其中,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是欧洲,销量为上一年的300%。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出口国。

在上海外高桥海通码头,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数以千计的新车——MG、大通、哈弗、奇瑞、极星、比亚迪……以及一些通身白色车罩、看不出品牌的汽车鱼贯驶入停泊在岸边的滚装船,等待被运往海外,有如国内汽车品牌的一次巡展。

中国汽车出口激增是国内汽车品牌共同发力的结果,其中的上海因素尤其引人注目。有这样两组统计数据:海外每卖出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造(包括出口和海外工厂制造);中国每出口两辆电动汽车,就有一辆来自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那位英国记者所说的“最吸引人”的汽车(特斯拉、MG)其实都来自上海,都是新时代的上海汽车。

中国汽车出口的爆发来得有点突然,甚至连一些身在其中的车企都大呼没有想到。须知过去10年,中国汽车年出口量一直在100万辆上下徘徊。直到去年,激增到200万辆以上。今年上半年,上海等地虽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但汽车出口量仍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快速增长。突变的背后是可一不可再的偶然因素还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长期演化规律?中国汽车、上海汽车质变的时刻到来了吗?

7月21日,上海海通码头,首批千辆MG MULAN等待运往欧洲市场

中国汽车的样子

15年前,一个美国人看完上海国际汽车展后,提出一个值得中国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的汽车应该长什么样?

他说,在上海车展上,通用语言是中文,汽车设计词汇却是外文:意大利的内饰、德国的坚固、美国的硬朗。缺了什么?任何能体现中国汽车设计的元素。

那时的中国汽车产业“拿来主义”盛行,难与国际同行竞争。在海外,仅有少量面向欠发达市场的出口。有人说,当时中国车出口就是“称重卖铁皮”。

15年后,中国汽车产业却是另一番景象。今年7月20日,首批千辆上汽MG MULAN(海外定名MG4 ELECTRIC)从海通码头出发,驶向比利时泽布吕赫港。这是上汽集团面向全球消费者设计的一款车型,今年登陆欧洲,明年还将进入全球六大洲重点区域市场,因而有“全球车”之称。

MG“全球车”的主要目标市场是欧洲。对于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要进入欧洲市场出了名的困难。MG的一位销售代表回忆,有一次他与一家德国经销商接洽,希望对方经销这一中国品牌。经销商态度谨慎,要求他交出车钥匙,并彻底检查了一辆MG,结果发现零部件来自博世、法雷奥、马牌等知名供应商。经销商得出结论:很棒。

后来,这家经销商同意将MG加入展厅,而且在挂出广告牌之前就售出了3辆混合动力车。“我根本没有做任何营销。”经销商说。

至今,MG在海外市场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辆,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服务网点约800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上汽国际党委书记赵爱民说:“我们希望消费者看到,中国制造在认真地做长期发展。”


-